提升道路品質 - 亮點計畫專區

回上頁
  • 基隆市 基隆市

希望之丘山城社區通廊系統建構計畫

施工前後對比照

1. 人行道改善
1. 人行道改善
2. 大佛廣場
2. 大佛廣場
3. 公園步道
3. 公園步道
4. 市民空間
4. 市民空間
5. 地景階梯
5. 地景階梯
6. 停車場
6. 停車場
7. 健行步道
7. 健行步道
8. 森林小徑
8. 森林小徑
9. 道路拓寬
9. 道路拓寬
10. 慶典廣場
10. 慶典廣場
11. 觀景步道
11. 觀景步道

  基隆市94.22%土地屬山坡地,坡度小於30%者僅占36.5%,因此,都市發展僅能依各類土地使用需求佈設在坡度平緩的少數區域,受到地形環境的限制,5%的平緩土地承載了今日37萬人口,也讓基隆的聯外交通產生諸多不便。

  基隆市之非山坡土地面積占比僅5%,主要係沿公路系統所分佈,然由於基隆可供給的都市發展用地相當有限,在過去土地使用管制效果不佳之情形下,城市被迫不斷地往山區擴張,而這城市化下的產物,卻也因此嚴重造成活動系統混亂、開放空間零星、環境格局破壞等空間失序問題。

  另外,在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抬頭之情形下,目前基隆已透過法規抑制城市持續往山區蔓延擴張,惟現況已存在之活動系統混亂、開放空間零星、環境格局破壞等空間失序問題,未來則係將積極透過土地使用管制,打造延續性的開放空間及活動系統,以確保都市發展用地及環境格局均能更有效地被利用。

  因此,在土地有效管制與現有空間秩序整理的思考之下,藉由重新審視暨有山坡地社區之交通動線、步道系統以及公共空間之串連,本計畫擬就希望之丘周邊山城社區之步道通廊建構為主要方向,以新增與拓寬人行通廊為本計畫之重點,以期創造安全無虞的社區通行系統。

計畫內容分區圖
計畫內容分區圖

因應基隆港作為東亞國際郵輪營運中心,配合基隆城際轉運站興闢,打造中正公園作為國際都會公園(希望之丘),成為全球獨特觀光據點,並以希望之丘為活動核心,整合周邊廊帶(基隆港、田寮河、清法歷史場景),規劃觀光動線,將人潮有效從山下引導至山上,帶動基隆整體觀光發展,串連並型塑基隆山與海之美。

工程效益

(一)創造安全通行系統,為山城居市民與學童提供健全的通行空間。

(二)藉由通行系統的整合與設置,串連周邊社區公共空間,滿足居民平時交流與活動之需求。

(三)藉由山城社區步道通廊的連結,提倡「步道旅行」,走向戶外、擁抱山林,在山丘中體驗樂活人生。

工程效益

一、重整九如二路道路環境及側溝,改善人行空間結構,達到環境優先、行人優先之目的。

二、新建自由一路兩側人行道,提供安全、友善人行空間。

三、改善後驛商圈周邊老舊不平道路,以串聯鐵路地下化後之園道交通系統。

四、人行道系統結合共同管溝及綠地空間,提高周邊環境品質。

五、因地制宜,以城市美學的角度創造特色地方公共空間。

六、增加夜間照明,提高夜間活動的使用與安全。

工程範圍

一、計畫區位

  本計畫以提升希望之丘周邊道路品質為核心,周邊計畫分別為港務公司東櫃西遷計畫、威海營區西遷計畫、多功能轉運商業中心計畫,及市府城鎮之心工程計畫及東岸地區景觀改善都市設計準則,計畫區位詳下圖。

圖1 計畫區位
圖1 計畫區位

二、計畫範圍

本計畫以壽山路沿線為主軸,含括壽山路與其周邊具有增進社區及城市活動潛力之開放空間,範圍包括:

(一)既有道路環境改善計畫(壽山路-大佛廣場至聖濟宮沿線):總長共1.9公里,寬度為8~13公尺

(二)休憩平台改善計畫:共5,500平方公尺

(三)廣場及綠地空間改善計畫:共27,500平方公尺

(四)既有步道改善串連計畫:共7.55公里

(五)主普壇至大佛廣場人行道工程:共0.2公里

(六)主普壇至休憩瞭望平台無障礙步道:約0.15公里

( 詳細內容請見PDF檔案 )

圖2 計畫範圍圖
圖2 計畫範圍圖

沒有標題

網球小白救星- 入門發球教學

沒有說明